【喜迎党代会 建功新时代】科研与社会服务篇
日期:2019-01-03

学校始终以助推市场开放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始终坚持走立足地方,面向区域,服务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创新驱动引领,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平台团队,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做实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实现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与业绩突破,努力迈向我校高水平办学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高”目标。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平台团队科研与服务硕果累累

(一)搭平台建团队,协同创新促发展。立足区域特色、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先后搭建并培育32个协同创新平台和5个科研创新团队,搭建以“政校行企”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资源配置平台,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二)建制度强创新,产学研用齐发力。构建平台与团队的激励机制、完善创新评价制度,培养师生“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举办“政校行企”对接会,建立“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实现学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促进各领域创新技术和服务成果不断涌现。(三)校企合作互助共赢。校企合作完成各类发明创造与软件著作权129件并实现成果实时转化,服务行业26个,企业100余家,解决技术难题180余个,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学校教师刘沛龙,与企业合作完成的发明专利,以浙江省唯一创新成果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办学成果优秀案例,被推广展示。(四)平台团队成果丰硕。“土木工程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科研创新团队的成果《软土区双线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激励及计算方法研究》获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跨文化交流和研究中心”的成果《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商贸活动的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化交往研究》获批立项省哲社规重点课题;“涉外人员服务中心”荣获义乌市委宣传部颁发的“万国咏鹅”活动最佳贡献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特殊贡献奖,并被授予“中外文化传播基地”称号;“电商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与龙回村共同开展电商合作研究,一次性引入横向项目100万元,实现了技术服务质的飞跃。

校领导走访学校协同创新平台

教师刘沛龙和其发明专利,以全省唯一创新成果展示现场

翻译服务团队参加“一带一路”外宾接待活动

遵循科研规律  创新机制体制

 强化科研管理倒逼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一)充分发挥制度激励与导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修订科研管理与科技创新文件,出台预研项目培育制度、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及考核办法、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及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办法,修订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办法,破解科研经费使用机制束缚,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形成相互融合、相互激发的良好态势。探索实施平台和团队培育项目的常态化申报和项目经费的滚存使用、混合所有制的科技实体运行、学校科研项目取消申报人年龄、职称和个人申报数量的限制,改以成果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立项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二)科研管理倒逼教师科研积极性的迸发。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标准、教科研工作量的互通、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科研标准体系等,针对性制定二级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任务,引进竞争机制、加强成果考核,用科研规律强化倒逼机制,用倒逼机制提高教师科研效率与水平。加快实现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的转变,撬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性杠杆,进而掀起全校教师投身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新热潮。(三)服务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学校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教授,在校内开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学校师生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指导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申报和建设,积极开拓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项目。学校教师吕勇,传承工匠精神,成为金华市传统优势行业印刷包装行业唯一一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校先后有51名教师入选各领域专家库,其中2名教师入选浙江省科技专家库专家,6名教师入选金华社科领域专家库专家,1名教师受聘金华社科联“社科视窗”特邀专家,6名教师入选义乌社科联首批专家库专家,36位教师入选科技大市场专家库专家。

 

 优质校建设之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推进会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受聘并入驻学校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教师吕勇分别获批金华市、义乌市大师工作室

毛园芳教授受聘金华“社科视窗”和“智者讲堂,幸福起航”特约专家

6位教师入选义乌社科联首批专家

 

创造科研条件  活跃科研氛围

 专家指导学术沙龙助力科研成果屡获突破

(一)请进来传经送宝。积极承办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刊物负责人研讨会,近距离聆听高职教育界大咖对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校开展科研课题讲座,并对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进行一对一指导,提高课题申报质量;邀请院士进校解读与剖析产业前沿与行业未来,帮助教师了解学术前沿与产业动态;邀请专利授权的律师专家开展专项指导,以提高师生专利授权率。(二)走出去交流学习。修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开阔学术视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教师人数持续上升,2位教师应邀在国外国际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依托平台和团队、结合专业建设与课题研究,学校教师积极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与课题沙龙,每年达20余场次,以丰富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氛围,实现学术研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三)科学研究数量质量双突破。学校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数连年实现翻两番,由2016年的1项,到2017年3项,再到2018年的6项;实现省哲社规重点项目的突破,成为当年省内高职院校唯一;实现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哲社规应用对策类重点项目的双突破,以及五年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再次立项。学校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新丝路、新青年”跨境电商发展等建议,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及省长、省委宣传部长等的肯定性批示,标志着学校科研水平再上新高度。教师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54人次,其中,《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困境与路径抉择——基于布迪厄“实践逻辑”的分析》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获奖仅有4所高职院校),该奖项再次突破学校科研获奖最高项;《义乌市维吾尔族群体流动状况、生存困境与对策研究》荣获浙江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全省高校唯一。

院士、专家学者进校讲座

学院教师郑鹏飞受邀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涉外人员服务中心“特别贡献奖”

立足自身优势  服务地方需求

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能力

学校立足三大特色教育和优势特色专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学校两大“国字号”研发中心(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国家林产品创意研发中心)为龙头、“一院两园”(义乌创新研究院、创意园和创业园)为平台、科研与人事制度改革为保障的社会服务管理激励体制机制,形成了“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模式,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一)立足需求,社会服务互惠共赢。学校修订横向项目的奖励办法,并将社会服务项目纳入教师个人与学院目标责任制考核绩效指标体系,同时根据社会服务的工作需要和服务业绩,在教师职称晋升中专门设置“社会服务型”职称系列,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模式,使得“政校行企社”积极互动,合作共赢。(二)立足特色,社会服务特色鲜明。学校师生深度参与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在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国际融合社区建设、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社区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电商发展等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等各类服务,如帮扶阿坝师范学院和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共建电商专业、义乌市建筑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语言政策文化服务等项目,获各级媒体关注及中央、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真正实现了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共用。(三)立足地方,社会服务卓有成效。学校承接政府服务购买服务达年均500余万元,开展社会服务合作项目达200余个,横向到款年均1300余万元。学校“同悦社工”立足于义乌鸡鸣山社区来自58个国家1164名境外人员,主动承担的国际融合社区建设项目,积极开展社区融合服务工作,在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取得了良好成效。该项目获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银奖,“同悦社工”获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金华市社会工作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鸡鸣山社区被媒体誉为“联合国社区”,并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高端媒体报道推广,社区接待了包括全国人大、外交部等各级领导在内的69批次1500人次的考察交流,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

“政校企行”对接会,与会有政府、企业代表和26个行业协会

政府、企业、行业代表发言

学校“同悦社工”开展的社区融合服务工作获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银奖

义乌鸡鸣山社区被誉为“联合国社区”

学校紧紧围绕优质校建设目标,通过对标杆找差距、扬长补短,搭平台建团队、抱团取暖,借外力借外脑、凝心聚力等途径,举全校之力多措并举,发扬义乌工商铁军精神,协同创新,以促进全体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